前两天快递新规出来之后,很多人讨论快递到底应不应该送上门。其实关于不能擅自把快递放到代收点的规定,一直都有也会罚款。

但之前这个罚款其实是快递员薪资结构的一部分。毕竟真正会递投诉的人还是少数,所以只要罚款赶不上绩效,只要样本数量够大,快递员就敢违章办事。现在明确说要罚款,关键数额很大。虽然针对的是快递公司,但现在快递公司能在这么低利润的红海里杀出来怎么敲打快递员,他们还是会的,反正绝大多数快递员都是外包的合同工犯的错,怎么能由快递公司买单呢?不过新规出来之后,我看到评论区很多人在说早该这样了,本来就该这样。我觉得这就很有意思。一方面我觉得快递员本身还是挺无辜的。另一方面,我认为快递服务降级其实是我们的被动选择顺丰和京东一直都能提供上门服务代价就是收费更高。然而,从单量上看,大家其实都愿意用更低的价格,换取低质量的服务通达兔能生存下来,就已经证明行了。市场选择。就如你去剪头发,可以选择择小区门口五块钱洗剪吹一条龙的老师,也可以选择去美发沙龙,做三百块,一个中中的私人定制。既然选择了tony老师,你考虑的就应该该好不好看的问问,而是能不能看的问题。其实我觉得与其争论快递到底应不应该送上门,不如来讨论另一个问题,就是快递员和消费者之间的矛盾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先来算一笔账,以通达兔快递员为例,送一个件是一块钱,很多地方甚至是几毛钱,没有底薪,那一天送一百件,差不多够得上一般人的体能上限。算下来一个月一天不修,可以挣三千,看起来还凑合,那送一百件要多长时间呢?根据统计单件,末端配送平均耗时八分钟送一百件,就是十三个半小时。这里提到的末端配送就是货物从仓库送到消费者手里的收购过程,它占据了整个配送过程的绝大部分时间,因为分拣和运输都可以通过工业化流水线来完成,但末端配送不行,必须要靠快递员跑上跑下,而且这还只是理想状态,因为你保证不了送货上门的客户就不投诉你,比如送的慢长的员跑不对吧?不管是不是你的问题,因为站在客户门口的是你问题的第一责任人就肯定会变成你。所以大部分快递员才会选择用驿站和快递柜来解决末端配送的问题。更何况代收点对快递员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责任转移,只要把件送到代收点后续最麻烦的对接工作也就甩给代收点了。而快递员把货物寄放在代收点的单价大概在五毛左右,看起来好像是收入对半看增本增效,但实际上没有那么简单。快递员工资结构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揽件,一般单件提成在两块到三块左右,相比配送费高出了一倍不止,肯定会有人说,那谁还愿意去派件,不都去搞揽件了。你想多了朋友,大部分快递公司都有一个关于签收率的考核标准规定,快递员每天必须完成一定的签收率,不然就倒扣工资。

这就是为什么快递员宁愿花钱用代收点,也不愿意去做末端配送,毕竟大家都是出来挣钱的,又不是出来倒贴的那这算不算快递公司跟快递员之间的矛盾呢?肯定是算的,但这种矛盾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就要说回快递柜和驿站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快递代收服务是用来给快递行业降本增效的。但在一开始其实并不是,而是用来服务消费者的第一个智能快递柜是邮政在二零一零年投放的是后来速递易的前身。当时电商还没有全面崛起,全国快递单量还远不如现在的规模,甚至大部分地区还都是不包邮的。所以当时搞快递柜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解决收件人的时间和空间问题,毕竟没多少人会二十四小时在家等快递,毕且还有些地方,比如办公楼商业区,高端住宅区是不让快递上楼的。

其实快递柜到今天也还是个不挣钱的项目。至少我还没有听说哪家企业是靠快递柜搞盈利的,很多时候就是给资本拿出去讲故事的残资,显得自家物流是可以从前端到后端抱圆的完整结构,而快递代收真正从服务变成快递的链路,是二零一三年驿站出来之后才开始的。驿站相较于快递柜,有明显的优势,不用扫码开柜,而且还创造了就业。这也是驿站能快速铺开的原因。不过后来因为竞争的关系,快递柜也铺开了,共同组成了现在的快递代收服务。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驿站在那个电商野蛮生长的时代,在btoc向otoo转型的前业,解决了本地化的问题,从而让九块九包邮,从商家花钱买流量变成了一种消费常态。没有驿站,最多也就是商家自掏腰包卷一卷九块九包邮。有了驿站,商家才有底气跟快递公司讲价,最后才会卷成两块钱包邮的局面。

而快递公司为了获取更多的订单,不仅要接受商家的讨价,还价,还必须跟同行卷的你死我货,所以不是廉价包邮,催生了驿站,而是因为驿站的出现,才让廉价包邮有了恶性竞争的空间。那这算不算快递行业和商家之间的矛盾呢?也算的那这种矛盾又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举个例子,前几年我有个朋友开饭店,我跟他说先解决房租的问题,他跟我说,应该解决的是销售的问题,渠道的问题,线上的问题我说可以,然后不到一年,我就听说他饭店不做了,我赶紧去他家开了一瓶香槟,以示关心。他说大家都在卷线上,本来就没什么利润,他全孝敬房东了。不过他说没有关系,至少他心理上得到了平衡,因为他把他的成功经验告诉了隔壁新来的租户。我问他是怎么跟别人解释,把饭店干倒闭。这个事情呢?他说很简单,因为爱情,然后他就牵着房东的手上了,旁边的玛莎拉蒂,其实就跟百分之九十的实体店都在替房东打工一样。

电商平台上的大部分商家也早就被算法圈死了。当包邮作为一个购买标签,在平台上出现的时候,商家其实就没有选择的空间了。大家都没有,而你有才叫差异化,才有竞争力。而大家都有的时候只能叫同质化,不仅没有竞争力,还有压力,那这算不算商家和平台之间的矛盾呢,肯定还是算的。然后你会发现矛盾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从平台和电商之间的矛盾变成了电商和快递公司之间的矛盾,然后变成了快递公司和快递员之间的矛盾,最后被转嫁为快递员和消费者之间的矛盾,这就叫矛盾转移。这的确是垄断型企业降本增效以及恶性竞争带来的结果。那为什么没有在行业最高峰的时候加以控制,反而在行业下行的时候,突然开始强调规范了呢?其实这就跟除夕为什么不放假一样,还是一种矛盾转移的形式。只不过这次转移的是低人工成本。这个核心矛盾实际上我们能搞出两块钱包邮。这种科技就说明我们的人工成本已经是极其抽象了。

整个快递行业乃至整个服务业都没什么压缩空间了,就算放眼全球都是相当赛博朋克的。那这种情况下,怎么鼓励灵活就业呢?转移矛盾在问题丢给企业。试想一下,如果按照订想状态发展要求,快递上门会带来什么?结果在快递公司必须保证订单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快递员的数量就需要增加岗位的增加,就能容纳更多的灵活就业。

同时,这也意味着快递单价上涨,电商集体涨价,结合房地产下行的趋势,让实体经济继续苟延残喘,实体经济继续苟延残喘,就对提高生产力创造了更多可能。而生产力一旦提高,就能继续对快递滴滴外卖。这三个享有灵活就业蓄水池美誉的岗位赋能形成良性循环。说到这儿,其实关于限制外卖员在线时长的相关规定就已经开始实行了给打工人谋福利的构想肯定是美好的。但问题是,只要人工成本不划出一条底线,企业就不可能主动给员工让利到最后怎么卷都是先卷人工,比如外卖平台不愿意给外卖员多发工资,就搞了一个小费的功能,把平台和外卖员之间的矛盾,转移成消费者和外卖员之间的矛盾。而对于快递新规来说也是一样。

短期内快递公司大概率是不会严格执行的,该放代收点的还是会放。因为快递公司需要一个试探的过程,毕竟罚款上限是三万落地,到底是多少,能不能和单量完成对冲都不好说。而至于投诉还是不投诉,取决于消费者的心情,投诉能不能成功,不取决于新规怎么样。而取决于被投诉的快递员心情怎么样?心情好,他也许回头就把你快递送上门了。心情不好,他就把自己送上门了。就算实在赖不过去,快递公司也完全可以用机器人电话或者短信的形式达到通知消费者的目的。当然这个成本最后也一定会以另一种形式转嫁给消费者。

这时候如果你非要问为什么不能直接解决低人工成本的问题,为什么不直接要求给快递员涨工资,这就没意思了。因为这就跟问为什么不能解决普遍性加班的问题一样,一来,已经被默许的超稳定结构不能被打破。二来你不能要求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发挥出它应有的效率。感谢大家的观看。